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队伍建设 -> 法苑文化

从撕纸游戏谈法官办案

发布时间:2016-06-17 17:07:45


    在法官学院培训时,曾亲身体验过这样的一个游戏测试。几百个学员用同样的纸张,根据老师指令完成撕纸任务,开始会很清楚的告诉大家纸如何对折,撕掉某个角,这时展开纸所有学员纸的形状都是一样的。接下来老师继续发布指令,此次要求大家各自完成任务不许和周围人沟通。指令发布完毕再次把纸展开,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,课堂上四百多个学员竟没有人撕出同样形状的纸,学员们都感到不可思议。归结原因:老师第二次发布的指令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具体告诉大家如何操作,只是指令对折、撕掉纸的某个角。虽然大家接收到的是同样的指令,但每个学员对指令都在按照自己的思维、理解去实施。期间也没有人对指令的疑问向老师发问,因此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结果。

    一、这就好比法官审理案件运用法律,法律虽然是明确的,但不同的法官在理解上却存在差异。这种差异可能受个人的经验、知识、认知、法律思维等因素导致。所谓法律思维就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,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,来思考、分析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。法律思维是对法律的运用和解释,法律解释从本质上克服了法律本身的机械性适用,但有理解就会存在不同的观点,不同的解释。法律解释亦如此,不同的法官不同的角度对法律进行解释,也会出现不同的解释结果,因此会出现同案不同判、发改案件。

    其实每一种解释哪怕是科学的解释都受到解释者具体情境的控制,作为法官要避免对法律理解的差异。应:1、加强学习掌握法学理论知识,及时更新知识,增强业务能力、优化法律思维结构,提高对法律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能力;2、对发改案件加强调研分析查找原因,在适用法律上尽量与上级法院保持统一;3、对于案件遇到的疑难法律问题,要多与合议庭成员讨论沟通。

    二、在撕纸游戏过程中不与周围人沟通,也没有人对指令的疑问向老师发问,这种单向沟通导致了理解误差。可见在彼此交流、意思转换的过程中倾听、沟通的重要性。倾听是沟通的开始,法官在工作中往往习惯于居高临下的询问,有的法官在庭审时打断当事人的发言,接待当事人对一些重复性的语言显得不耐烦不愿意倾听,然而当事人的倾诉一旦受阻会让其感受到不公不信任法官,同时也忽略了沟通的双向性。大多数当事人对法律了解是不专业的,如果当事人能来到法官面前倾诉,这正是机会让我们给当事人辨法释理,清楚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意思。

    “亲民法官”陈燕萍的一句口头禅——“有话慢慢说”。据说有一次,一个当事人反复唠叨自己的诉讼理由,旁边的人都听得不耐烦了,而陈燕萍却是静静地倾听,始终没有打断他的唠叨。后来当事人对陈燕萍说:“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我说完理由的人。你尊重我,我也信任你,你说咋办就咋办吧。”无独有偶,“全国模范法官”宋鱼水承办的一起出版合同纠纷案件也有类似情况。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作家,因为稿酬问题将出版社告上了法庭,在庭审过程中,尽管老人的陈述长达4个多小时,但作为审判长的宋鱼水依然仔仔细细听完老人的陈述,最终老人自愿接受调解方案,原被告双方当场达成调解协议,握手言和。正是倾听拉近了当事人与法官的距离,让当事人信任法官,为顺利化解纠纷奠定了基础,这正是善于倾听的力量。

    法官在工作中应做到:1、尊重当事人。一视同仁、以礼待人,让当事人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;2、热情、真诚对待。这与尊重相比,与当事人的距离更近;3、善于倾听、适度参与。耐心倾听当事人的意见是法官的一项重要工作,用当事人认同的态度倾听,尽量不打断他们的话语,对于当事人的抱怨、怒气一定要耐住性子,不要急于下结论;4、不要讲解一些大话、套语和官话,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规定,用朴素的道理,疏通当事人的心结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
责任编辑:田博    

文章出处:开封法院网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