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开封市顺河区法院,法官王军华用真诚和巧手理出万家和谐,不少当事人在她和风细雨的调解中,化干戈为玉帛,握手言和。
王军华现任民一庭庭长,参加工作24年来,长期从事民事审判,从书记员到庭长,她一步一个脚印。共审结2000多起案件,无一起错案。2005年结案77件,调解75件,调撤率97、4%;2006年结案93件,调解92件,调撤率98、9%;2007年结案86件,调解84件,调撤率97、6%;2008年结案93件,调解91件,调撤率97、8%。连续四年被开封中院评为全市法院十佳调解能手、调解标兵,并荣立个人三等功。
“调解案件就象是织毛衣,只有用心去做,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。回过头再看看,这时你会有一种成就感”
从19岁大学毕业,到如今女儿19岁,王军华在法院整整工作了24年,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审判事业。在繁忙的工作间隙,王军华最大的爱好是织毛衣。织毛衣对她来说是一件很投入的事,只要一得空,就抓起毛线和织针,一针一线用心织。说实话,王军华织毛衣的水平确实不错,就是穿衣很挑剔的爱人,也喜欢整天穿着她织成的毛衣上班。
对很多人来说,织毛衣仅仅是一种爱好,但是王军华却将调解案件恰当的当成“织毛衣”。她发自内心的说:“毛衣是用心一针针精心织成,当一件毛衣完工后,内心深处就会涌起一种成就感。而调解案件也是在织毛衣,费劲心血,一点点做工作,最后才能达到目的。”
去年,王军华审理了一起继承案,费劲心血,绞尽脑汁。当事人刘某与老伴购买一套房屋,老伴去世后,小儿子与刘某共同生活。常言道,小儿子,大孙子,老太太的命根子。刘某心疼小儿子,想提前把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,再转赠小儿所有。怕其他子女不同意,就起诉到法院,要求继承该房屋。案件审理中,王军华发现刘某另外两个儿子与小儿素有矛盾。其它两人认为房屋系父亲遗留下来让母亲养老居住,担心房产一旦过户到母亲名下,刘某就会转赠小儿。再说小儿子两口感情也很好,万一闹矛盾,担心母亲晚年生活无保障,就坚决不同意刘某的想法。并扬言“如果母亲执意改变产权,就和弟弟拼命”。小儿也声称“如果母亲不变更产权就跳楼自杀,让母亲不得安宁”。法官还了解到,在起诉前兄弟之间就多次打骂,整个小区无人敢过问,案件非常棘手。闹不好会加剧矛盾,甚至引发人命案。
面对困境,刘某非常为难。每次说起家务事都是泪流满面,反复絮叨:“愁死了,可没法活了”。同时也说起诉并不是本意,十指连心,手心手背都是肉,因为房产过户让儿女相互打斗,她也不愿意看到。可事已至此,如果撤诉,小儿及儿媳会不依不饶;官司打下去,又担心其他两个儿子反对,万一发生冲突可能会伤人。看到刘某满头白发痛苦的样子,王军华心中也是十分难过。每次都耐心倾听其诉说,并从维护家庭团结的角度出发,建议老人如有心将此房赠给小儿,可在以后将拥有部分赠给小儿,另外两个子女也表示愿意将所得部分赠给家庭困难的小弟。于是小儿就拥有该房产的大部分,继承案件可暂缓进行,也避免子女间矛盾激化。刘某听后,感到主意不错,表示回去好好考虑,并请求法官继续帮她做儿女们的思想工作。接着王军华又分头给其他几个儿子及儿媳做工作,邀请社区主任登门调解达十余次,以孝心为突破口,拿几个儿媳做比较,让她们换位思考。假若是自己的母亲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?让儿子们认真考虑,体会到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母亲陷入痛苦,生活在焦虑之中,哪里还有幸福可言?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,本该享福,却还在为儿女添堵,别人能说弟兄们孝顺吗?通过耐心说服,几个孩子渐渐理解母亲的难处,抵触情绪也慢慢变弱。面对法官,各诉各的苦,各谈各的孝,最后几个儿子都哭了。理解了母亲,均表示不再提分房之事,刘某高兴的办理撤诉手续。时至今日,刘某还时常来王军华办公室坐坐,向法官“闺女”倾诉心事。每逢此时,王军华就放下手头工作,象陪伴父母一样与老人谈心,化解其心中苦闷。
“二十四年来,我对工作的惟一感受就是‘累,并快乐着!’在饱尝劳累的同时,也收获着无比的快乐。”
王军华所在的民一庭,人员少,案件多,案情复杂。作为庭长,几乎要参加所有案件的合议庭。民一庭每年审理各种案件300余起,对法官来说,几乎没有休息日。
在王军华的审判生涯中,“天平杯”百日办案竞赛,她曾经创造三个月审结145起案件的最高记录,夺得办案冠军。至今想起,都不知道当时是如何挺过来的。高付出的背后,带给王军华的是一身伤病。作为一名法官,她从来没有后悔过。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,公正审理好每一起案件,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,再累再苦心中也快乐。
在审理开封某公司诉重庆一铝业公司承揽合同一案中,原、被告签订协议,被告向原告提供真空钎焊复合板。由于该复合板存在严重质量问题,原告在使用后致使机器毁坏,生产不能正常运行,给原告造成巨大经济损失。协商后,双方达成协议,被告同意原告将未使用的复合板如数退还,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7万元。协议签订后,被告并未按协议履行,为此原告诉至法院。为及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,立案当天,王军华就带着法官顶酷暑坐上西去列车。经过25个小时的长途颠簸,于次日下午5时到达重庆。顾不得旅途劳累,冒雨背着行李直奔工商局,查询被告注册登记情况,直到下班铃声响起才走出营业大厅。第三天一大早,她又去金融机关查询被告单位账户,经过来回穿梭,最终查封了被告账户存款115万元。跑了一天的路程,可谓又累又饿。但为了节省时间,她们又直接去被告单位,将相关手续送达,并进行询问和调解。其实被告单位的效益非常好,对法官所查封的款项根本不在乎。初次接触被告,效果非常不理想。临走时,王军华将手机号码留给被告,但其负责人张总一直没有联系。第四天,王军华再次来到被告单位,张总态度很冷淡,并说了一大堆嘲讽挖苦的话。王军华听后并不在意,而是主动和张总拉家常,谈天说地,谈重庆的变化,谈重庆人吃苦耐劳的精神,夸张总将一个不景气的小厂发展成大公司,解决几百人的生活问题。甚至还谈到重庆的麻辣烫多么出名,多么有诱惑力。经过长时间的聊天,张总渐渐转变态度,话里不再有怨气,王军华就及时把握时机耐心劝解,从合同生效到被告违约,再到应承担的责任,以及因其违约造成原告停产,部分职工工资没有保障等情况。最后张总被王军华说笑了,也说服了,表示愿意和原告进行调解。看到事情出现缓和,王军华马上给原告打电话进行沟通。经反复调解,双方意见基本一致。为尽快解决纠纷,王军华就近找个复印社,将双方的意见拟个协议,然后发传真给原告。经过反复协议,被告同意支付原告共计110万元,原告放弃部分赔偿金。双方对协议认可后,通过传真进行交换。经过一整天的调解,案件圆满结束,被告带汇票到银行,在法官办理解冻手续的同时,将110万元汇到原告账户。王军华连续奋战5天后,终于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,圆满解决该纠纷。
“包容是一种胸怀,一种气度,一种境界。作为法官,要敞开胸怀,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,以使自己的裁决更公平。”
在调解工作中,王军华始终认为作为法官,要有一颗宽容之心。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、“百行以德为首”,只有德行良好、胸怀宽广的法官才能廉洁自律,赢取群众信任。
2008年底,王军华收到一封无锡邮寄的快件,里面是一份起诉书。原告是无锡市一民办小厂,曾于8年前向被告开封一家公司供应控压机,货到后被告却未及时付款。原告多次追要,被告仅付6000元,下欠18万元。多次讨要无果后,原告将被告告上法庭。因为厂里资金困难,没有经费,就将诉状寄至法院。王军华收到起诉书后,立即与立案庭人员联系。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,就通知原告办理相关手续。本着方便外地当事人的原则,王军华及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。最后彼此做出让步,达成调解协议,被告在协议生效当天一次性归还18万元欠款。此时已过正午,原告经费困难,急着赶路,王军华就利用午休时间制作调解书,及时发放给双方当事人。被告出具付款支票,原告代理人乘上当日下午4:00的火车回无锡。临走时,他感慨的说“没想到我们试着寄一封快件,法官就帮我们追回了多年欠款,要不是你们的真诚打动双方老板,今天我也不会拿着支票回去交差”。随后,他向王军华深深鞠了一躬。这一躬,让王军华很是感动,也很震撼。认为自己不过是多打几个电话,多说几句好话,牺牲一点休息时间就赢得当事人如此信任,看来用心调解案件是很重要的。
生活中,王军华却是一个合格的女儿、妻子和母亲。天底下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,但是这句话在王军华身上是相悖的。她始终认为要将心比心,只有尊重别人,才能最终赢得别人的尊重。公婆都是知识分子,时刻在关注着儿媳的成长。至今老两口还保持着良好的习惯,读书看报,只要看到报纸上刊有儿媳事迹的材料,就会小心裁剪下来,粘贴保存。这小小的举动,在王军华眼中都是无比的感动。
王军华还有一个工作习惯,就是记日志。每当案件得到圆满解决,她都会将感受记录下来。在她的书柜中,整齐的摆放着一摞摞笔记本和装订整齐的法律文书。详细记录着她参加工作以来所审理的每一起案件的基本情况。
在其中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,王军华写道:“法官是各种冲突的承受者,这就要求法官必须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来承受批评,以其独立的人格、高尚的职业道德、精良的职业能力和公正的裁判去回应社会的批评和期望。不能怨天尤人,以自己的好恶和感情用事。法官无论是从心理层面还是语言层面上都要体现足够的包容度。包容是一种胸怀,一种气度,一种境界。法官一定要敞开胸怀,海纳百川,善于呵护和掌握双方当事人的证据与信息,以便自己的裁决更加公正。”这是王军华从事法官生涯的自勉,也是她工作中的坐标和真实写照。